原发《都市主妇》2004年7期 文:小巫 我的儿子Sam有一个很要好的朋友妮妮,是个美国小姑娘,今年5岁,比Sam大一岁。平时她妈妈上班,妮妮由邻居的几位美国少年照看。每天下午从幼儿园出来,Sam就到小区的操场上找妮妮玩儿,我跟那些少年们一起打球。 到了操场,我和少年们开始打球。突然间,Sam大哭着来找我,“妈妈我不要妮妮骑我的车!”原来妮妮趁着Sam不备骑上了车,Sam向她要,她不给。我抱着Sam坐在椅子上安慰他,看管妮妮的美国少年之一安妮见状找到妮妮,说她不应该没有争得Sam同意就擅自骑他的车,妮妮也哭起来。我对Sam说,你看,本来你们挺高兴的,你不肯跟好朋友分享你的车,结果两个人都不高兴了。安妮拉着妮妮走过来,对妮妮说,你先跟Sam道歉,然后好好问他能不能骑他的车。妮妮小声道了歉,Sam则跳上车骑走了。我对妮妮说,这辆车是Sam的心爱之物,他从来不让别人动(包括自己的妹妹),今天才骑了没多久,还没过瘾呢,你就先让他骑吧,待会儿他骑够了,就会让你骑了。 1、 Sam不肯跟小朋友分享他的车,妈妈批评他,要求他把车让给妮妮骑,Sam仍然拒绝,妈妈觉得有些丢脸——我的孩子怎么这么小气! 2、 Sam哭鼻子,妈妈也批评他:“别人骑你的车又怎么了?这么点小事也哭鼻子?还像个男孩子样吗?”心里头也挺烦的——我的孩子怎么这么窝囊! 3、 Sam跟妮妮闹别扭了,妈妈带着Sam去求和,要求Sam必须马上跟妮妮和好,甚至替Sam向妮妮道歉,拉着他们的手放到一起,等等——总之是要参与和解救。如果Sam反抗或者干脆跑掉,妈妈觉得脸上讪讪的,心里恨恨的——回家收拾他去! 4、 事后跟朋友们讲起来,还免不了抱怨孩子几句:这孩子,真不懂事!别人家的孩子都挺大方,偏他小气,还窝囊。你说说,我该怎么纠正他这些个缺点?
我听了还觉得奇怪:对啊!在我看来,Sam的确只有优点,没有缺点啊!后来在育儿论坛上,经常看见“我怎样才能纠正孩子的某某缺点”一类的文字,我才恍然大悟:原来这些妈妈们对自己的孩子太苛求了!她们忘记了什么是“正常的孩子”,孜孜不倦地追求“完美的孩子”,结果当然是竹篮子打水,不仅自己伤心失望,孩子也惶恐不安、自卑沮丧。
1、 Sam不肯跟妮妮分享自己心爱的自行车,是不是缺点?不是。这是4岁孩子的正常表现。一位早教专家这样解释:“很多家长认为孩子能够分享,就是能够把自己所有心爱的东西给任何人。因为有这样的误区,家长常常强迫孩子把最心爱的东西交出来,这实际上是对孩子的一种伤害。”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最心爱的物品,就如同家长也有比如钻戒之类的珍宝一样。有人会强迫你把手上的钻戒摘下来让她戴一个星期吗?那你也不要强迫孩子分享自己的心爱之物。孩子可能会和小朋友分享很多东西,但他最心爱的物品常常不舍得分享,这并不阻碍孩子分享意识的建立和完善,也并非需要“改正”的“缺点”。 2、 Sam的车被妮妮抢走了,他着急得大哭,是缺点吗?也不是,甚至这是他的进步。妮妮抢走了他的车,他本能的反应是推倒她、抢回来,这是最快也最有效的方法。但是这次他牢记妈妈的教诲,修正了以前的不恰当行为,不肯使用暴力,无奈之下,只有哭诉。多么优秀的孩子!我应该表扬他才对啊! 3、 Sam和妮妮闹别扭了,想和好却又犹疑畏缩不前,甚至想让妈妈帮忙。这是缺点吗?当然不是。这也是正常的表现。孩子的社交技巧与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建立起来的,而是在诸多类似的“事件”与实践中逐渐培养起来的。我是否应该参与其中、帮助Sam呢?这要视他的年龄和“阅历”而定。如果在3岁之前,我会带着他找到妮妮,协助他向小朋友表示友好。现在他4岁了,我如果再跟着搅和,就不是帮助,而是阻碍他的成长了,下一次他还是不能够独立解决这个矛盾,还是需要依赖家长。
可能不少家长心里头都暗暗地希望自己的孩子乖巧懂事、彬彬有礼、落落大方、慷慨豪爽、人见人爱,小朋友要他的玩具,他痛快地给予:“拿去玩儿吧!”和小朋友闹了矛盾,他爽快地赔礼道歉、握手言欢、不存芥蒂。不要说天下很少见这样的“模范”儿童,就是成年人恐怕也很难做到吧?用这样高的标准来要求孩子,除了让孩子感到自卑、让家长感到烦恼之外,还能达到什么建设性的目的呢?再说,就是硬逼出这么个失去了童真的小君子来,唯一获得满足的,不就是我们当父母的虚荣心吗? 所以,每当孩子表现“欠佳”时,我们最好做到—— 首先,默念几声:我的孩子是一个普通的、正常的孩子;什么“毛病”都没有的孩子才是不正常的。 其次,从孩子的角度出发,理解他的行为,接纳他的特性;帮助他、引导他、鼓励他,避免批评、斥责和强迫;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千万不要因为顾全自己的面子,而做出伤害孩子的言行。 一旦你把孩子不被你接受的行为看作是“缺点”,必须“纠正”,你就把孩子放到了自己的对立面上,成了你的“假想敌”。一旦你对这些“缺点”宣战,你就把孩子推向了自卑的深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