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分娩心理准备重于物质准备

收藏 分享 2007-10-18 19:19| 发布者: 妈网客服@sh| 查看数: 361| 评论数: 0|来自: 本站原创

 许多人对于分娩的经过缺乏了解,很难想像这么大的一个婴儿是怎么生下来的。某些传闻更是夸大其词地形容分娩是如何如何地痛苦,使得许多产妇对分娩更加感到恐惧。

  当然,分娩是产道被撑开而让婴儿通过,所以痛是不可避免的。但这种痛又是因人而异的,有人并不感到很痛,差异处处存在。绝不能把分娩看成一个不堪忍受的痛苦。

  分娩时的阵痛是自然现象,与受伤、疾病的疼痛有本质上的区别。

  人感受到痛是大脑皮层中枢神经的作用。如果自我感觉不安,中枢神经会有非常敏感的反应,痛就会更厉害。很多孕妇每每想到自己即将临产时,心中就忐忑不安,充满恐惧心理。

  所以,必须从思想上消除对分娩的恐惧不安的心理障碍,保持平静的心情,分娩时也就不会感觉太疼痛了。

  精神越紧张,就会觉得越痛

  对于人体来说,心情舒展,肌肉也会放松,心情越紧张,肌肉就会绷得越紧。做为一名女性,结婚生孩子总归要经过这一次,这是必须正视的现实。分娩时,婴儿是从狭窄的产道出来的,如果这时心理没有负担,强自镇静,让肌肉和骨盆放松,婴儿才能顺利通过,生得也就快了。如果产妇这时精神极度紧张,心理负担很重,则肌肉也会绷得很紧,产道不容易撑开,婴儿不能顺利出来,不但疼痛会更厉害,而且还会造成难产、滞产,更严重的还会发生产后大出血的现象。甚至使本来可以顺产下来的正常发育的婴儿,由于紧张的心理,产道不能撑开,致使婴儿突然窒息死亡,酿成了更大的痛苦。

  曾经有过这样一个产妇,她对分娩非常恐惧,产前精神状态极度紧张。产时,她大喊大叫,不按助产医生的要求去做,甚至发展到又哭又闹,将消毒好的接生区域也污染了,医护人员再三劝解都无济于事。在胎头娩出关键时刻,她竞挣脱医护人员的保护,强行坐了起来……她的这个鲁莽的行动,造成了一个足月、身体发育正常的男婴突然窒息死亡。产妇自己不仅大出血,而且使会阴严重撕裂,产后还引起了感染,酿成了更大的痛苦。虽然事后追悔莫及,但已无法挽回。本来这位产妇的胎位、胎心及骨盆等诸方面的因素,都是有利于分娩的,如果消除了心理恐惧,密切配合医护人员,是可以顺产的。

  这个例子就充分证明,许多难产、死产、产后大出血,给母婴同时造成不应有的痛苦的现象,有一个共同的原因就是来自于孕妇本身对分娩的恐惧心理。

  因此,产妇产前的精神状况和产痛有很大的关系,感到剧痛可以说是自身造成的。所以,要对分娩的过程进行详细的了解,才会有效地克服对分娩的恐惧心理。

  分娩的恐惧心理不仅危害母婴的生命安全,而且对产后母亲的身体也会产生不利的影响。近年来有一种产后神经官能症,就是产前心理恐惧造成的后遗症。另外,当神经极度紧张造成难产后,产妇的子宫会大出血,产后恢复也比较慢,还会引起各种炎症。

  其实,孕妇早就知道,怀孕不是生病,分娩也不是极度痛苦的事,只要有良好的心理准备,大都能平安度过分娩、产后身体忧愁这一关。产妇的精神状态固然受到外界各种因素的影响,但也是完全可以控制,并且可以不断进行自我调整的。其实,这个痛苦不过是宫缩造成的不适而已。

  如果拥有要想生一个健康、聪明的孩子的愿望,有时竞能产生医学上的奇迹。许多本身有残疾的母亲(不是遗传因素造成的)也能克服自身的不利因素,平安地生出一个正常婴儿。有一位太太,怀孕初期丈夫不幸去世,胎儿6个月时又检查出她本人也身患癌症,但她顽强地希望生出一个孩子。也许胎儿感受到母亲的强烈愿望,很好地进行了配合吧!临产期到了,她果然生了一个正常的孩子。

  从以上这个例子可以看出人的心理作用产生的力量,有时确实是非常巨大和难以预料的。

  产妇明白了宫缩是帮助胎儿分娩出的正常现象。那么对分娩也就不会害怕,这样,待产的过程不急躁,持着“既来之,则安之”的态度,事先对分娩的过程有详细的了解,对出现各种不正常的因素都想好了如何配合助产人员,这种心理状态能很好地帮助产妇克服产前的种种不适和产后的尽快恢复。事实证明,有心理准备的产妇,比没有心理准备的产妇生孩子要顺利得多。

 

最新评论

广东省通信管理局互联网清理整顿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粤B2-20220217粤ICP备09174648号粤网安备案号:4406043013581公安机关备案号:44010602000130Copyright 2004-2017 盛成科技 All Right Reserved版权所有    版权保护投诉指引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 电子营业执照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粤网文[2016]7051-1702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涉未成年人有害信息举报电话:020-85505893/18122325185 举报邮箱:kf@mama.cn 涉未成年人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中国互联网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kf@mama.cn